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国际反恐战争之所以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离不开恐怖主义意识形态难以在实体上彻底消灭这一根本原因,而网络和社交媒体正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认识到,合作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是国际反恐斗争的核心,但由于多种原因,国际合作因分歧较多而难以开展。面对当前和未来的网络恐怖主义形势,世界各国唯有树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坚持走互信共治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之路,方能彻底根除恐怖主义之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全球网络空间合作与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全球网络安全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由于恐怖主义的政治属性,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理应在一国的主权范围内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然而,随着网络恐怖主义的全球化发展,各国在实践中都面临防范和打击该问题的困境,“单打独斗”难以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的新威胁。因此,治理网络恐怖主义问题,必须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治理格局。这是实现全球互联网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讲,要以尊重各国国家网络主权为基本原则,制定普遍接受的治理规则,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多边协商,摒弃零和思维与反恐双重标准,以全人类的安全为根本,形成协调一致的网络空间反恐国际合作体制、机制,从整体上增强国际社会应对网络恐怖主义风险的能力。2019 年 12 月, 第 74 届联合国大会在通过了中国、俄罗斯等 47 国共同提出的《打击为犯罪目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Countering the Use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forCriminal Purposes)决议后,正式开启了制定打击网络犯罪全球性公约的谈判进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联合国计划 2021 年在总部召开商讨谈判时间、地点和主席团等事项的组织会议,一旦工作计划审议通过,一系列实质性的谈判磋商将全面开启。打击网络犯罪全球性公约将在《网络犯罪公约》(Conventionon Cybercrime),即《布达佩斯公约》的基础上,考虑所有国家的现实情况,打破网络安全的政治性壁垒,以共享网络发展机遇、实现全球网络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需要,在网络犯罪定罪 、管辖权 、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有效协调,进一步深化打击包含网络恐怖主义等各类网络犯罪的全球治理合作。所以,各国应在磋商中抛开一己私利,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高举多边主义旗帜,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参与公约谈判,早日制定出适应现实需要的法律框架与合作机制并以此为准则参照执行,积极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等一切形式的网络犯罪威胁。发达国家应重视南北差距造成的“网络安全鸿沟”,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深受恐怖主义危害的国家,努力补齐网络反恐问题中的“短板”。部分国家应放弃“小团体主义”,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共同开展网络恐怖主义问题的全球治理合作,在确保发展中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前提下,凝聚共识,强化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在更深层次的网络反恐行动中谋求合作。同时,负责任的大国应继续加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在网络与数字经济方面的援助,填补“数字鸿沟”,最终实现网络空间的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21年第3期)